引言 (注:参见Robert A.Gorman & Jane C.Ginsburg:Copyrig
【 内容 提要】真理概念,是 研究 真理和反思关于真理 问题 争议的概念运动的出发点。传统 哲学 框架的“思想与客体的一致”的真理概念,无视中介在真理性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性作用,将认识对象与客体等同,遮
——兼与康德的轨约原则和构造原则比较 一、实现之理与纪纲理概论 毋庸置疑,是直承康德的轨约原则与构造原则(1)而来的。但是与康德不同。实现之理与纪纲之理,牟宗三又称为“实现之理”与“形成之理”,或
自然化现象学是一种现象学介入认知科学研究的建设性理论路径。自然化现象学在内容上坚持回归主观体验本身,在方法上则倡导主体间性的客观方法。自然化现象学不是激进地主张将现象学自然化,而是主张在现象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建立有效互动的同时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自然化现象学的理念已经产生了一些具体实施途径,同时自然化现象学业已展现了其双重的效应。自然化现象学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澄清和发展的问题。
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
论世界不可能被表达为数学
“人”“有”一个“世界”“(存)在”
实践新解
无调哲学: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前提
尝试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说
思想及其历史的生活渊源——论“思想史”及其“对象”问题
虚无主义、诸神之争与价值的僭政——现代精神生活的困境
哲学理性的范型转换——从认知理性到后认知理性
自《春秋•左传》提出“知易行难”的命题,至毛泽东提出实践与认识直接挂钩的模型,其间历经了知行关系诸多理论争论。这些争论实质上体现了知本体、行本体和意识本体的不同倾向。然而,知与行都不能互为本体。以意识本体论为出发点,关于知行关系诸多观点之间并不相互排斥,它们都是知识形成与运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环节的认知状态。
哲学是人性论、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相互联系的逻辑性理论。这“四论”是哲学的内涵,这“四论”相互联系是哲学的特征。哲学性质是逻辑性理论。
理论、实践与历史诠释――答纽约大学研究生问
“宇宙学:交叉学科整合理论”著作,敬献给哲学宗教工作者们和科学工作者们
无权者的权力——纪念扬·巴托契卡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普遍主义确实需要辩护,但为了对普遍主义进行真正有效的辩护,必须对普遍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有哪些变种,这些变种分别回答和提出了哪些问题等等,作进一步的讨论。我们在为普遍主义辩护的时候要重视普遍主义的复杂含义、普遍主义立场与普遍主义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所要辩护的普遍主义立场不仅是文化普遍主义,而且是受价值普遍主义、尤其是道德普遍主义支持的文化普遍主义。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普遍主义既超越西方中心论和中国文化特殊主义,同时又对文化的多样性有高度敏感性、对特殊文化丰富普遍文化的可能性有高度开放性。说到底,这种把特殊主义包括在内的普遍主义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理想,而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的人们共同的能力、潜力和规律的基础之上、有待于通过自觉明智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实践加以建构的美好未来。
“哲学”语义嬗变与“中国思想”属性(上)
所谓时代精神,就是一个时代的根本精神,那么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精神呢?我们的时代精神就是“非实体性”,在哲学上它表现为对于传统的实体--绝对理念、上帝、本原等实体以及永恒等实体性的解构;在政治上则意味着对于王权的解构,世袭制、集权制逐渐解体,而代之以非实体性的制度--民主制。民主的实质是对话、协商,只有在对话中才有真理,才有正义,也才有人的尊严和个人的权利可言。
杨国荣“具体的形上学”与当代中国哲学
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从虚拟实在谈起
民主的伦理学
后形而上学能否回答“良善生活”的问题?
对灵魂的唯物主义解释
:凡是哲学都必然要明晰自身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关系哲学给出的方案是“宇宙关系”。虽然关系思想可从现实生活场景中、从宇宙统一公理中乃至从物理个在、数学个在和人类概念系统中推导出来,但只有通过“存在”自身的逻辑之梯“看到”关系,哲学“关系转向”才有坚实的逻辑基础。通过考察巴门尼德、亚里斯多德、海德格尔对存在“是什么”和“如何是”的持续追问,就能确认“关系”一直在“存在”之中:在巴门尼德处“无身”而在,在亚里斯多德处“隐身”而在,在海德格尔处“此身”而在。关系哲学通过“存在即关系”命题,最终让关系思想在宇宙关系中“全身”(“全程”)而在。
人究竟是什么?
哲学分析示例:语言的与现象学的
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
从康德到黑格尔:罗伯特·布兰顿的语用学语言哲学
迷失在“诉诸后果”谬误中的中国哲学学术
原子研究和因果律
哲学危机成因剖析
问题与方法:哲学研究的若干思考
具体的形上学·引言
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的正当性
维特根斯坦在冬季
世界观、伦理性文明与主体性中国思想
“天赋人权”2.0
现代性哲学的主题
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
20世纪的哲学难题:符号世界的发现及其后果
“哲学”在涉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以下的三种形态:自由的智慧、科学的知识和存在的方式。这也是“哲学”为“人”“开显”出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都有哲学的历史发展根据,因而也是哲学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特征:哲学为一种自由的智慧,为自由的学问。哲学的历史乃是自由深化和学术完善的过程。哲学进一步的发展,使哲学在深层次上成为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学问,理解这段哲学的历史,不妨重新探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提出的“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具有优越性这一思想,从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进入实际生活,不失为理解上个世纪欧洲哲学的一个途径。
浅谈“什么是科学?”
道德的分类
关注生活世界,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哲学是什么?
二十年的追求——我和哲学
人文思想的三个视角
现代秩序原理的重构与重思(下)——许纪霖公共性理论解构
虚拟实在的哲学探险
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
我的中国哲学研究之路
知识分子是一种对自己所属共同体进行反思活动的角色。反思构成了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为了实施反思,知识分子需要将自身与所属的共同体进行一定的区隔,形成“主体-客体”的意识关系。通过知识分子的反思,共同体实现了自我意识,从而也展露了自己存在论上的根据。
作为个体的人只有成为了主体,才能是自由的;要成为主体,就必须对自我行为展开反思。然而,反思却是一个复杂的机制,它与回忆、反省不同。本文区分了回忆、反省和反思这三个不同的意识机制,认为回忆是将物理时间中无关联的事件转化为心理时间中有关联的事件;反省是对原始经验进行主观评价、判断,从而使原始经验向主体呈现出意义;反思则是对反省行为本身的一种把握,也就是对主体的把握。
论直觉在认识中的作用
哲学何为
从西方哲学研究看中哲、西哲、马哲的学术范式对话
无奈的权力话语——我们移至在美学层面上的所涉
马克思与德意志精神
“美”的诠释:从知识论到存在论
系统论方法
谈谈科学概念
从普遍必然性到意义多样性
《耶拿逻辑》译后记
向黑格尔学习如何做哲学
现代秩序原理的重构与重思(上)——许纪霖公共性理论解构
“唯一的”、“最好的”,还是“独立互补的”?
“情境主义国际”评述
人与社会的竞争协同关系
幸福和痛苦
诗性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一个指向
论意义世界
交换观(1):人类的交换本质定位
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
比起今日的“务实”,20世纪80年代是“务虚”的。文学热,文化热,80年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虚热”,其实是90年代起中国社会物质化的思想摇篮。从李泽厚到刘再复再到甘阳,从“实践着的自我”到“像文学一样生活”再到“符号实践”,从“主体实践性哲学”到“文学主体性理论”再到“意义的生产和交换”,80年代文化思潮的亢奋演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
一个思想者的文化漫步--陈嘉映访谈录
儒家与民族主义能否相容?
哲学回归是否预示时代变迁
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传统诠释学强调谋求“绝对客观”的真理,而迦达默尔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解释并非是一种纯客观的活动,而是解释者与文本的“对话”。不过,解释并非主观随意的,因为“传统”的“权威”避免了诠释的主观任意性。由于“视域的融合”的无限性,故不存在单一的、最终的、“最好的”解释,即文本解释具有“开放性”。傅伟勋继承了迦达默尔的“开放性”的思想,但认为迦达默尔仍具有“保守性”。为了实现“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基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区分,以“五谓”为核心,建构起“创造的诠释学”。对照地看,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所体现的是基于“开放性”的“创造性”。
头脑的两种类型
清晰性为什么值得追求?
谈谈哲学史的研究和论文写作
巴塔耶:没有伪装,没有光与影的游戏
说游戏说
汪晖现代性思想追问(下)
奇异悖论——证伪主义可以被证伪吗?
失去边界的哲学
自述
不同区域和语境中的科学发展不同,人们的信仰观自然也不同。科学是关于宇宙局部和整体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信仰则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观念的崇奉。科学与信仰是含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科学不能消灭人的信仰,信仰也不能取代科学,但科学的发展一定会影响改变人们的信仰。因为,科学的发展不仅使人们进步、富裕、崇信真理,还会给人们带来污染、战争、失业、自然灾害等,使人们在压抑空虚中转崇“上帝”以求安抚和庇佑。综观当今不同国家及人们的生活,会发现那里的人们有着种种参差不齐的信仰危机感,这就需要各国的政府及时的关心人民的生活,改变其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应对一些由科学发展带来的人们信仰上的大转变,以防因信仰危机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从儒家拯救民族主义
“和谐哲学铁三角”的意义
谈谈西方现代哲学
自然界和超自然界是矛盾世界的两个矛盾方面,它们始终是对立统一在一起的。只是因为人类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它们才被人为的分解开了,并分别被唯物观和唯心观所占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们基本上已经了解了,但对于超自然现象人们还不了解,甚至只要一提起超自然,人们就会联想到“上帝”和“神灵”。好像超自然世界是人类无法涉足的区域,而只能是“上帝”和“神灵”才能神游的地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超自然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普遍,只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存在而已。
公共哲学的探索
罗隆基和他的法哲学
作者根据物质世界里普遍存在的“自识”现象给出了自识性概念的定义,自识性是物体(非生物、生物)识别环境、选择伙伴,并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存在状态的属性。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植物生理、金属元素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基因信息遗传、天然物和人工合成物的化合原理、物体感温性、磁材料器件功能、电磁波信号传递、晶体管功能原理和太阳系行星结构等的自识性论证,意图证明自识是宏观、微观的任一物质体形成、运动、演变、进化的物理学和化学的自然属性。
[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讨论了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问题。特别指出今天中国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将自己文化中的一些合理的东西输送出去,以有利于人类社会之发展、进步。